多巴胺有一本书,叫做《鲁迅杂文全集》,是2001年6月23日在学校对面的书店购买所得。
22年来,这本书多巴胺走到何处就带到何处,数次迁居,从未丢失,虽已泛黄,却依旧视为珍宝。只因每当迷茫时,每当面对一些不解疑惑时,在这本书里,几乎能得到答案。
从先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中,从先生一针见血的回答和嬉笑怒骂中,你能看见一个个社会缩影背后的真谛。
虽然先生写这些文章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事情了,但对于当下依旧有着现实意义。
先生放弃了医学生涯,告别了藤野严九郎,临行前用“我想去学生物学…”来安慰这位教他解剖学的老师。
虽然藤野老师知道自己所教解剖学对于生物学没有什么帮助,但他却不知道先生将要拾起的是另一种救人的“医学”。在仙台,这位老师对先生颇为照顾,但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先生每一次看到影片中中国人被枪毙,日本人高呼万岁时的心情。
总有人说,先生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得已退学,甚至查证到了鲁迅当年在仙台医专的考试成绩。也有人说,“看片退学”这种事根本就不存在。然而,除了成绩不佳之外,对于当时整个国家民族的忧心又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对那些麻木灵魂和无知孱弱肉体的直观感受,又何尝不是弃医从文的原因呢?
多巴胺看过先生的许多文章,除了这本《鲁迅杂文全集》之外,还有其它。多巴胺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学习之心去认真翻阅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本不该,也没有资格来评头论足。然而,在夜深人静之时,多巴胺突然觉得一百年了,先生笔下描绘的现象似乎依旧没有变,甚至觉得先生毕其一生来试图唤醒和改良的事业,只是一个笑话而已。
你看那些伸长着脖子看别人杀头的人群还没有散去,那些拿着馒头随时准备去蘸血的人还在那里眼巴巴看着,那些身材魁梧灵魂虚弱却又要盛气凌人惯以欺负人的人也还在,那些被赵老爷压迫却又要去压迫更弱者的闲汉们也都还懒洋洋躺在那里,你看那些表面上装作和蔼可亲背地里却谋划着要吃人的人也都还在,你们那些起哄让阿桂临行前再唱上一段的只懂得盲目跟风的人也都还在,你看那些惨痛的教训甚至淋漓的鲜血也从未停止过。
前几天,有一位医生值班时惨死在屠刀之下,而理由竟然是几年前痔疮手术后如今复发。
多巴胺本想写点什么,以纪念这位素不相识的医生,甚至想学着先生的样子去呼吁一点什么。但是,当多巴胺看见全网几乎论调一样的冷嘲热讽之后,便又偃旗息鼓了。不仅偃旗息鼓了,甚至不由觉得悲凉踉跄起来。
你看见一把带着鲜血的利刃,多巴胺看见不计其数的冰冷刺刀。你看见的是连续14刀扎下去的故事,多巴胺看见的是万箭齐发射过来的悲哀。
这位医生犯了什么错?要在被残忍杀害之后,还要承受全网的冷嘲热讽?
这位医生做了什么坏事?要被一群群伸长了脖子肥头大耳的人口吐白沫般喊打喊杀?
有人告诉多巴胺,不要去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最好的佐证就是一个医生的惨死竟连热搜也不配,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上两句。
但多巴胺觉得,即使是面对满大街麻木的人群和手拿馒头等着蘸血的大妈,也总该要说点什么。
如果鲜血不能唤起警醒,如果文字不能表达纪念,那么再一次证明麻木和健忘才是最致命的绝症。
不止是为逝者,更是为了生者。
这几日,多巴胺看了看这个世界,读了读人心,又翻了翻先生的文字。巧合的是,从2001年多巴胺购买这本《鲁迅杂文全集》以来,竟也目睹了许多同行的血,借用先生的文字,那便是:“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王浩、戴光琼、朱玉飞、杨文、陈仲伟、李宝华、冯丽莉、康红千….”这一个个名字让多巴胺突然之间觉得,先生一百年前做的事情毫无意义,也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医学科普、医学人文方面做的事情一文不值。不仅是毫无意义和一文不值,简直是要贻笑大方、卑不足道了。
或许,一百年来,除了物质富裕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什么变化。或许,一百年来,除了寿命越来越长,身体越来越高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什么变化。或许,一百年来,除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字之外,其它的都没改变。
如果某一天,多巴胺也将告别老师,脱下白衣,该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掩饰呢?
“我将要去学生物学”这个理由显然是不够的,也许默默离开,销声匿迹才是最好的告别。
原创文章,作者:dopam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oldfan.net/2023/09/%e4%b8%80%e7%99%be%e5%b9%b4%e4%ba%86%ef%bc%8c%e5%b9%b6%e6%b2%a1%e6%9c%89%e4%bb%80%e4%b9%88%e5%8f%98%e5%8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