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的夜班,急诊室里来了一位咳嗽、胸痛、发热、气喘的老大爷。
听诊肺部有湿啰音,再行胸部CT检查,主要问题便是大叶性肺炎及少量胸腔积液。
多巴胺问老大爷为什么出现症状长达一周不看病,却要在深夜里来到急诊?
老大爷告诉多巴胺,自己一直在吃药,没想到越来越重,夜里有些喘气困难,加之反复发热,所以方才来到医院。老大爷从包袱里掏出自己一周来吃的药埋怨道:“吃了一周的消炎药,一点作用都没有!”、
一看药名,是一种自带“消炎”二字的中成药,平日里主要用来治疗咽喉肿痛。
这件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是很多人都会犯下的错误,也让多巴胺想起要和大家再强调几个知识点:
第一、肺炎既肺部感染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及药物所致。如这位大叶性肺炎的老大爷,多数情况下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要明确病原菌需进一步检查痰培养、血培养等。针对这位老大爷,该如何治疗?其中使用抗菌素抗感染治疗是核心,其它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第二、老大爷自行口服药物为何不仅无效,反而症状愈发严重?
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大爷全程并未行抗感染治疗,而只是口服了说明书上标注主要用途为“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咽炎、扁桃腺炎。”的药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将“消炎药”等同于抗菌素。很明显,在老大爷眼中,这种自带“消炎”二字的药物就是抗菌素。
第三、既然我们生活中总是提到“消炎”或“炎症”这个概念,那么炎症到底是什么?
现代医学认为“炎症”是指由多种细胞和分子介导的机体对刺激的防御性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特征。其中血管反应是中心环节!能够引起炎症反应的原因也有很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炎症。紫外线、高温、创伤可以引起炎症,感染等物理和化学因素同样可以引起炎症。当然,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参与了炎症反应。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是炎症的原因!”。而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的主要原因,风寒湿邪侵袭则是引起全身性感染和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第四、知道了什么是炎症,那么到底该怎么治疗呢?
长话短说,现代医学对于炎症的治疗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甾体抗炎药(SAIDs)两大类。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非类固醇类的抗炎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从而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而甾体抗炎药)是一类类固醇类的抗炎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炎症介质产生,从而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中医如何治疗“炎症”呢?“中医认为,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炎症。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同时也注重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强调一下: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多巴胺并不十分了解。
第五、老大爷自用“消炎”药对不对?
实际上,在老大爷心中,是不区分消炎药和抗菌素的,只要能缓解或“治好”自己的病就是好药。当然,生活中也有人去药店本想着买抗菌素这些“消炎药”,结果却被推荐了名称中自带“消炎”二字的中成药。老大爷确有“炎症”,其口服药物主要成份,在中医看来也确有“抗炎消肿”之作用。但其所患为大叶性肺炎,治疗的核心应是抗菌素,而非“消炎”。所以,一周以来,老大爷一直在舍本逐末,故而症状越来越重。当然,我们并不能苛责老大爷的抉择,毕竟就医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单纯的“炎症”还是同时存在了严重的感染。
第六、同样是肺炎,为什么大家的症状不一样?
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因为病人多、时间紧,多巴胺都会用大白话解释:“肺炎的部位、大小、深浅不一样,每个人的抵抗力不一样,导致肺炎的细菌病毒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其实原因是有很多的,还包括病原体的数量、毒力,被感染者的呼吸道及全身防御系统受损情况: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等多个方面。基于以上,大家看起来都是肺炎,症状却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七、怎么判断肺炎的严重程度?
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是有一些量表可以评判的,主要有两种,一是PSI,一是CURB-65。前者比较复杂,后者较简单,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后者。CURB-65,主要通过意识状态、血尿素氮、呼吸频率和血压年龄来评分,超过3分以上便意味着需第一时间处理。
当然,很多人不可能有能力、有条件去判断评分,但朴素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的患者,一旦出现高热不退、胸闷胸痛、气喘气短甚至意识改变,还不抓紧时间送到医院里来吗?
第六、下次去药店或去医院就医时,应该问一下:“我是需要消炎药还是抗菌素,或是两者都需要?”
其实关于“炎症”与“感染”,“消炎药”与“抗菌素”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仅“炎症”这一个概念便占据了病理生理学的大篇幅,多巴胺也只是了解皮毛而已,所以讲起来也挺费劲。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一句话:消炎药不等同于抗菌素。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外话:
看见@急诊科的大徐 说的那个命悬一线的中毒患者,原来是用了含有川乌的外用药。提到川乌,就忍不住想到那些含有乌头碱的东西,川乌、草乌、附子这些名字太普通了,有两个植物草药会让你眼前一亮,那就是:落地金钱和雪上一支蒿。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觉得这两个名字听上去特别“浪漫”或“文艺”。
其实,在急诊科众多中毒事件中,这种乌头碱中毒可以算作是致命性最强之一了。因为乌头碱类成分可以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而后使其麻痹,导致冲动的发生和传导阻滞以及破坏细胞内Ca2+稳态,激活内质网钙释放通道兰尼碱受体,抗胆碱和阻断迷走神经特征,进而影响K+、Na+通道,往往会造成恶性心律失常。
如果你足够留意,就会发现,乌头碱中毒导致的悲剧,几乎每一年都有,而且每一起中毒事件中都会死亡好几个人!
当然,不止是心脏毒性,这东西对肝肾也有毒性,亦有神经毒性、胚胎毒性等。总而言之,很毒、很毒、很毒!
所以,那些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含有乌头碱的药物在被人服用后就会出现中毒,而导致死亡也很常见。比如那些自己擅自用含有乌头碱植物泡酒的情况,比如大徐分享的这个明明是外用药却被拿来口服的情况。
多巴胺曾在网络上看见一篇名为《中国2010—2020年有毒植物乌头中毒流行病学与时空聚集分析》的文章,刚才又去查了一下,其中就提到:“2010—2020 年共收集到乌头中毒暴发事件 380 起,涉及发病 1889 例,死亡 75 例,病死率为3. 97%(75/1 889)。10~12 月的发病人数最多,累计发病 787 例,占 41. 66%(787/1 889)。云南省发生事件占所有乌头中毒暴发事件的 86. 84%(330/380),发生场所为家庭的事件占所有发生事件的 90. 26%(343/380)”
所以,多巴胺还是想强调一下:
1、不要认为从田间地头采点植物草药往酒里一丢就是药了。中医药炮制的过程你不懂。
2、有一些外用的药,是不能口服的,特别包装盒上明明说了严禁内服的情况下。
3、自己制作的药酒,或者无论什么途径得到的这些东西,不要送人,更不要指导别人使用。
原创文章,作者:dopam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oldfan.net/2024/05/%e5%be%88%e5%a4%9a%e4%ba%ba%e9%83%bd%e4%bc%9a%e7%8a%af%e8%bf%99%e4%b8%aa%e9%94%99%ef%bc%8c%e7%9c%8b%e5%ae%8c%e5%90%8e%e4%bd%a0%e6%88%96%e8%ae%b8%e4%bc%9a%e6%98%8e%e7%99%bd%e4%b8%80%e7%82%b9%ef%bc%81/